----------------------------------------------------------------------------------
註:轉錄自ptt2 skykissx個板,回覆原文標題為「最近脾氣變差 變不耐煩」
回文作者/skykissx
暴躁與失去耐心的時刻,往往也是焦慮地發現自己能力侷限的時刻,
發現自己沒辦法應付那麼多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
......與其說是傷人的武器,不如說是防衛的方式。
在防衛的背後,發怒的人是恐懼,也是寂寞的。
─〈父親的荊棘〉張惠菁
--
前面的人已經有相當不錯的回應了,那在此我就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和自己反省與思考的過程供你參考,
思考與反省並非一次到位,很多時候仍會不自覺地被打回原形,我也在這條路上學習。
先說個故事,因為一些機緣和以前沒那麼熟的人開始熟了起來,那個人這樣和我說:「學長,你知道嗎?
我以前很怕你,因為感覺和你說話會讓我顯得自己很笨,那時候,你散發出來的氣就是有一種生人勿近的
感覺,好似動不動就想要電別人那樣。」我當下愣了一下,想說要是她沒和我講我可能都不會知道自己一
路上損失了多少。我只記得那時候的我不是很滿意那個老師上課的內容,「認為」我自己都懂了,所以露
出一副很不耐煩的樣子,但事隔多年以後我才了解老師在該領域的貢獻與態度是很值得我學習的,因為自
己的不知天高地厚,心高氣傲而自己斷絕了學習的機會,甚至也斷絕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機會。時常我也像
原po陷入傲慢與懊悔的循環:
「我比這些人優越!!」→傲慢→「我這樣是不是太驕傲了阿。」→懊悔→
「不對,不對,我的想法的確有我的根據。」→傲慢→「我這樣是不是太驕傲了阿。」→懊悔...無限迴圈。
仔細想想這樣的迴圈似乎沒有帶來更多的可能,一來還是太從自己本位思考,二來則是少問了幾個問題。
很多時候我覺得我們的教育通常只是告訴我們「該怎麼樣?」或是直接告訴我們「不能怎麼樣?」,但卻
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就好比霸凌這件事來說,教育只告訴我們不能霸凌別人,卻沒有要我們思考
「為什麼不該霸凌」以及「為什麼人要霸凌?」,於是我們往往只能不斷地背誦那些教條,卻缺乏一個可
以說服自己的理由。
太多時候我們還沒理解恨是什麼的時候,為什麼會有恨的時候,就被要求去愛,而這樣的愛往往有點蒼白,
那個很深的結還是沒有被打開。如果要我去挖那種傲慢的結是什麼的話,我會說那是一種想被認同、想尋
求對話的渴望,於是常常向世界怒吼「為什麼這世界沒什麼人懂我」,想靠自己擅長的事打敗別人來證明
自己,來撫平自己的缺陷,讓那些帶著輕蔑的眼神的人閉嘴,止住自卑的傷口,於是自己痛苦地辛勤付出
常常會讓那種不被認同感裹成一種憤世嫉俗的刺,那樣的自己是渾身是刺卻又渴望擁抱。
之後我看到了我老師寫的一段話,每次看到這段話,都有種流淚的衝動。那段話的大意是說這種高傲的人
在同儕間往往會變成一種異類,但他們內心的徬徨只有自己知道,那就是「對未來的期許是那麼高,眼前
的成就卻是那麼少。」而這種高亢的情緒,也許要過很久很久才會懂得在痛苦的沉潛、悔過、反省中「濾
掉那年少時無法解決的情緒」。
他也和那些動不動就嘲笑別人沒天分的人喊話,他說你要用你半瓶醋的傲慢毀掉一個有心想學的初學者很
容易,因為你只是想在他身上榨取優越感而已。那學養比你高的老師不也很輕易可以毀掉你嗎?但是對他
而言,要理解對方為什麼不懂,如何點出盲點,將璞玉一點一點雕琢成器教懂他才是最難也是讓自己進步
最多的事。
看過削得很尖很尖的鉛筆嗎?那樣的鉛筆很尖銳,但也相當脆弱,因為經不起一折,很容易就斷了。然後
我就在想到底所謂的強是這種看似完美的尖銳,還是百屈不撓的「壓不扁的玫瑰」更為強韌?也許後者更
為難得。
我覺得在成長的過程中太過強調天分會有害學習。好比,我們都會稱頌考試前沒有念多少書就考很好的人,
我們也這樣衡量自己,讓我們為自己的天份感到驕傲,但另一方面卻害怕付出努力,經不起來回的修改。
因為如果我不是一次就完美,那意味著我很笨,更可怕的是如果我付出了努力還是達不到我要的效果,會
造成自尊的強大衝擊。於是我們遲遲不敢付出,我們唱衰那些努力的人,詆毀那些人來建立自信心,因為
這些都比付出努力來得容易許多。
我們因為自己偏執的「完美主義」而忽略了自己在過程中一次又一次進步的可能。這是另一種驕傲的危害。
但實際想想,真正值得人們敬重的,是那些天生的東西嗎?
如果你因為家裡很有錢、天生麗質就能輕易達到你想做的事情,那真的值得你驕傲嗎?一個人值得我們敬
重是因為他在這件事上投入了自己的生命,值得光榮的應該是這個。我們還是可以傲的,只是該擁有的是
「傲骨」而非「傲心」,傲骨指的是對於重要價值與態度的堅持,好比說之前辭職抗議業配新聞記者黃哲
斌所說的:「人生總有非賣品」。因為我們投入自己的生命堅持我們覺得重要的價值,程度可以隨著努力
的進度趕上,而值得認真看待的是態度。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點是標準與同理心。第一個值得思考的是這一個我比他人優越的標準是怎麼來的?要是
今天換個標準與遊戲規則是不是結果就會有所不同?第一個要問的是考試能力等同於學術研究能力嗎?再
者我們所認為的智力的標準是不是只是眾多可能的標準之一呢?以運動員以及舞蹈員需要精準地操控自己
的肌肉達成他們所要達到的目的,這是不是一種智力?從事藝術工作的人要將一個意象化為表演,在腦中
構想空間與陣形走位的編排所要動用的抽象思考能力,算不算一種智力?能夠敏感體察他人與自身的情緒
算不算一種智力?如果以這些非傳統的智力標準來看究竟誰優誰劣?那如果我們了解這種標準的武斷性,
我們可能會對他人的專業多一些尊敬,並看到可以學習的亮點。
其次,我覺得同理心不只是一種道德態度上的自省而已,如果同理心是「我應該要去同理不如我的人,不
要刺傷他們。」這其實是傲慢的變形。我想說的是意識到自己經驗的有限,認知到自己之所以是現在這個
樣子是有一些特殊的環境造就而成的。為什麼這樣說,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巨大的社會中佔據一個位置,
在這個位置上會和你往來的人是和你背景差不多、價值觀差不多的人,久而久之你的行為舉止、品味,看
事情的方式就和你周遭的人很像,你會認為如此的理所當然。
但有一天,你會遇到在你熟悉的社會網絡之外的人,你會無法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想,然後我們很容易會
將自己熟悉的方式覺得是絕對正確的,而否定別人的生活方式,在這當然不是說不要做判斷,而是要小心,
因為自己的經驗是那麼樣的有限,我們會常常不自覺的以為我們看到的就是全世界了。晉惠帝說:「沒有
飯吃,怎麼不吃肉呢?」官員面對流離失所的災民皺眉說:「你們為什麼要住那麼危險的地方呢?」,也
許都不是出於惡意,但都缺乏一種同理心的自覺,無法體察到自己的成長過程是和有些人如此的不同。
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對其他人可能是無比大的恩賜。你不屑一顧的事情是別人夢寐以求,求之不得的夢
幻逸品。扣回主題來,我們之所以能繼續念書,除了自身能力與態度之外,還有一些我們未必自己能夠察
覺的資源。
舉個例子,大概在三四十年前我媽媽想要念中學是被我阿公禁止的,就只因為她是女生。不要拉那麼遠,
以現在的社會來說,也有很多有能力想繼續升學的人,因為家境的關係必須放棄升學,或是家裡的人希望
他快點拿錢回家而必須中斷學習。或者有許多程度不錯的人因為所處環境的關係,無法享有那麼好的資源,
好比完善的圖書館、許多豐富的資訊、可以對話的同儕等。我說這些並不是要人否定自身的努力,而是如
果我們誠懇對對自己能夠繼續念書的難得,我們所衍生出來的情緒就不再只是勝過別人/不如人,而是多
一份珍惜,多去想自己可以從而學習什麼的想法。然後,如果有能力的話可以幫別人一把。
現在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但更意謂著我們更需要彼此。因為跨出了我們自己的領域後,我們都是別的領
域的門外漢。我們也更需要懂得謙卑,因為我們不知道的比我們知道的多太多太多了。謙卑是領悟到自身
的有限並開放新的可能可以進來。這也反映在人對自我的認識還有他人甚至是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我們能
不能不要那麼快就下結論說「我就是這樣」「那個人就是這樣。」「人與自然的關係就是這樣,我們不用
再想其他可能了。」
否定是簡單的,理解是艱難的。
如果批判意謂的是批評與審判 (judge) 他人,那我舉雙手贊成不該輕易地批判他人。但就我了解的批判
(critique) 還有另一層積極的意義,它意謂著「找出事物成立的條件與限制」並找尋「逾越的可能」。也
就是說我問我自己為什麼我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我是怎麼走到現在這一步的,我的個性、我的家庭、我所
處的社會是如何成就我這個人的,而這些條件又是怎麼不自覺地限制了我的想法,形成我的貪嗔痴讓我覺
得自己只能這樣想、這樣說話、這樣行動,那在了解自己的盲點與限制之後,我可不可以是別的樣子。理
解了自我和他人的關係是什麼之後,再問自己這樣的關係還可不可以有其它的可能。藉由參照別人來發現
自己的獨特之處,然後反省自己有哪些僵固的想法影響自己理解他人和自己,在這過程中更加的理解自我
與找尋更好的處世方式。
希望這些分享,對你有幫助。
留言列表